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美军事实力比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美军事实力比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U型潜艇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将所有潜艇都直接按照德语“Untersee-boot”(潜艇)的首字母“U-xxx”进行编号,因此称为U型潜艇。现代德国海军潜艇依然沿用“U-xxx”的命名方式,但苦于当年U型潜艇的“恶名”,一般直接用其具体型号进行编号,例如214型潜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水面舰艇被英国皇家海军牢牢地封锁在港口内,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但水下航行的潜艇却躲过了皇家海军的封锁线,因此德国对潜艇战愈加重视。
1914年8月初,一支德国海军潜艇支队从黑尔戈兰湾出航执行任务。在这次行动中,U-15号潜艇曾向英国“君主”号战列舰发射了鱼雷,虽未击中目标,却吓退了英国3艘战列舰。几天后,德国另一艘潜艇U-21号发射的鱼雷击沉了英国“探险者”号巡洋舰,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战的首次胜利。随着潜艇战果的不断增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德国宣布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也就是德国潜艇会攻击任何敌国舰艇,无论民用军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先后研制了I级、II级、VII级、IX级、XXIII级等等多种型号的U型潜艇;仅VII级潜艇,德国就建造了709艘。同时,在海军元帅邓尼茨的率领下,采取“狼群战术”,在战争初期对盟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仅1942年,德国的U型潜艇共击沉盟军运输船1160艘,共计626万吨,而当时盟军全年新建成的总吨位不过700万吨。
二战后期,德国人沉醉于潜艇战初期的胜利忽视了技术创新,盟军新式反潜武器和战法的大量运用使得U型潜艇被发现和遭受攻击的概率大大增加,狼群战术开始失去效果,德军潜艇战果不断下降,而损失在不断飙升,最终德国通过狼群战术封锁英国的计划破产。
不可否认的是,潜艇封锁对当时的英国民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促使当时的英国本土不得不开始实行物资配给制,甚至鼓励人们把花园变成菜园。从战后直至今日,英国历任政府均对本土农牧业进行巨额补贴,用于鼓励生产,减少进口依赖,纳粹德国潜艇封锁的“后遗症”可见一斑。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尤其是美军的航空母舰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耀眼的战果往往使人忽略同样战果硕硕的美军潜艇部队
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屿国家,从战争一开始其关键的海上运输线就处于威胁之下。可以说,日本伴随着源源不断的掠夺和进口战略物资而推动战争,而又随着一艘艘满载战略物资的船只被送进海底而输掉了战争。
二战期间,日本总共损失了超过1000万吨的各类商船和货轮,美国潜艇的战绩占到了其中的54%,而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人数仅占美国海军力量的1.6%。如果说在这场海上交通线之战中日本人遭到完败的话,胜者无疑是美国潜艇。
按照当时美军的估计,在美海空军持续封锁轰炸下,到1946年秋,日本将出现千万人级别损失的大饥荒,美国届时依然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日本全境。只是原子弹的使用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使得潜艇封锁的威力尚未完全显露日本就已投降,相比风头出尽的德国U型潜艇,美国潜艇更显得默默无闻。
闻名遐迩的德国U型潜艇,第二张图片隐约可见甲板上的88㎜炮,艇艏大锯是切割防潜网用的。艇不大,水下排水量都在1000吨左右,少数远洋补给型潜艇,在1500吨左右。
首先,二战前期,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比如 俾斯麦号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都被英国海军围歼了,本来大型主力舰就少,表现还“不佳”这让元首非常恼火,而邓尼兹任海军司令以后,意识到在主力舰不能与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抗衡后,就大量制造U型潜艇,以期在无限制潜艇战中封锁英国与美国的航线,使英国这样岛国在物质消耗战当中被绞杀…。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U艇的比较成功也算是“歪打正着”,当然这也是邓尼兹一战中的经历和深思熟虑后想出来的办法。
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元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大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潜艇狼群战术的发明者,邓尼兹。
美国海军二战期间的主力潜艇小鲨鱼级,水下排水量比U艇大多了,2000吨左右。
其实,美国潜艇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争的表现也非常好,只不过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是航母,掩盖了它的光芒而已,它的战绩并不比 海军航空兵差,击沉了530多万吨的日本商船(对于日本来说几乎是所有),特别是有十余艘进入日本海切断了东北和朝鲜往日本运输线,这对于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岛国来说是致命的!并且还击沉了9艘航母,包括 大凤号和信浓号这样当时的超级航母,还有许多大中型战舰,个人赶脚击沉日本“间宫”号万吨级给粮船和后期的“阿波丸”万吨级运输舰,对于倭寇的打击很大,不亚于击沉一艘航母!
总的来说,德国潜艇的战绩要比美国潜艇显赫一些,但这是德国放弃了大西洋的制海权,采取的“不对称战争”样式,基本上是守势,并且德国潜艇在二战期间的使用环境非常恶劣(U艇本身有2台6米长的柴油机非常占地儿,使用的时候巨大的噪音,使得柴油机班组平均服役不到一个季度就要更换),不但艇小、自持力低,而且在盟军碾压式的反潜兵力打击下,被击沉率大大高于美国潜艇!
而美军潜艇由于美国人重视艇员的生活条件,美国艇大就必然要比德国艇在补给分配和生活空间、质量上好于德国艇,为啥一直强调生活条件?想一想一个封闭的火车箱,停在外面漆黑,车箱里面仅有微弱灯光的隧道里是什么感觉,并且这种感觉要持续三个月时间,仅仅在夜晚漆黑的条件下浮到海面抽根烟、透透气儿,每天吃的东西、喝的水都有一股柴油味儿,空气当中不但有柴油味儿,还有汗酸脚臭味儿、食物腐败味儿…这还不算,各种各样的管道液体流动的噪音、机械运转的噪音、仪器仪表发出噪音…所以,潜艇兵太苦了!
RPK74M、QBB95、M249 SAW,是时候谈谈这个三小口径班机了,一堆95黑估摸也在路上了。
网上现在很多半吊子都喜欢说,M249的200发弹链好,泼水保平安。但作为机枪,火力真的是唯一指标么?咱们得把问题拆开来看。
其实咱们可以把现在班用机枪分成两块来看,一批是以FN minimi为主的“轻量化”小口径机枪为代表的,另一批是以95班/ RPK/L86等“重量级”步枪为主,在兵工辞典中,将后者称之为“突击机枪”
按照顺序,我先谈RPK。咱们知道苏联在战后最先下班的机枪是RPD,也就是后来咱们的56班,它属“轻量化”机枪,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但采用弹链供弹,效用上更强调火力。但随着苏联军事思路的改变,他们认为以后的战争都是大纵深的机械化作战,步兵进攻时一定是伴随着装甲车辆。这种时候重火力由车载武器提供,而单兵并不需要过于强调火力,只是在下车或者巷战时,班用机枪能提供一定火力支援就行。因此班用机枪的设计理念强调轻量、易快速部署、与制式步枪通用度高,甚至供弹具都只是40发的长弹匣而已。
所以后来RPK挤掉了PRD,成为了苏军班用机枪。这种理念同样贯彻到RPK74、RPK74M、RPK16。
再看美军这边,当年他们在越战的时候并没有专门的班用机枪。毕竟丛林近距离作战时交火时间很快,也不需要机枪的远距离压制特性,因此人手一把M16A1就够用了。
但越战打完之后,美军将重心转移到了中东和巴尔干,而这种地方地形开阔,美军认为这种环境需要高弹容机枪持续压制、辅以曳光弹指示目标。
另一方面美军也得考虑克制苏联的打法。因此在交火时候需要用200发的高持续火力打破苏军的步坦协同,给反坦克武器创造机会。
而咱们这边从81班开始看起来走的是一条苏系“突击机枪”的路子,但战术思路还是不一样。我们一直没有苏联那么庞大的钢铁洪流,而且走的也是和平防御的路线。
但中国的地形太复杂了,它不像北欧那边一马平川,而是山川河流、沼泽沙漠、酷暑严寒、高原海岸、啥地形都有。大体是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这种地形条件和防御为主的思路就注定了咱们既不能玩美国大火力那(弹链供弹的可靠性很差,班一级的武装泅渡不靠谱,而且较重,不适合轻步兵长期携行),也不能玩苏联的钢铁洪流步坦协同那套(地形限制太大,而且对于轻步兵而言,RPK的40发弹匣火力确实太弱)
所以咱们的班机需要有一定火力,但又要满足在多重地形、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所以衍生出了与步枪同族的81和95班。
回到主题,谁更适合大规模战争?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术逻辑,步兵班只是战场上基础的组成元素之一,单独拉出来谈班机是没道理的。比方山林沼泽地形作战,95班和RPK因为轻、可靠性高,能吊打M249。但换到开阔地形,M249的火力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但打仗又不是枪对枪,而是全方位的,筒子、迫击炮、装甲车同样都是整个立体战场的组成部分。
如果是恶劣的战争环境,那M249会吃亏,这几年在中东的美军没少吐槽M249糟糕的可靠性。
首先老美的小口径班机是M249,当然现已在更换M27,俄罗斯的是RPK74,我们的则是QBB95。要是论哪个更适合恶劣环境,那么使用弹匣弹鼓供弹的两位:RPK74和QBB95自然是要胜过弹链供弹的M249的。
况且咱们国家高原山地地形较多,不像欧洲那边是开阔的平原地带,所以说95班机这种弹鼓是保持可靠性以及火力持续性的最优选择。M249太重,弹链可靠性不高,来这边容易被吊打(黄河水警告)
要要是论开阔一点的地形,平原作战的话,M249的火力持续性优势就能体现出来。
之前也说了,美军正在换装M27,也证明了弹匣/弹鼓机枪才是明智的选择。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武器装备都是各国军方根据本国的武器装备情况、预定作战地域、潜在对手、补给情况等各种因素来确定的,同样一种武器在一个国家用着不好,没准到了别的国家用着就特别顺手,反之亦然。
中国、俄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班用机枪都是属于本国装备体系之内的,班用机枪只不过是步兵武器中的一个部分。按照这三个国家的步兵作战要求,步兵班通常是在步兵连内作战,在步兵连中,班用机枪只不过是一个组成部分罢了。
迫击炮、榴弹发射器、无后坐力炮这些都是步兵连的主要支援火器,班用机枪现在的江湖地位已经是沦为给这些大件打杂,当然在反游击作战中,由于支援火器经常跟不上,所以班用机枪的地位还高一点。
中美俄的步兵连,通常都有一个重武器排或者叫机炮排什么的,这个火力排里边一般会有重机枪、迫击炮、榴弹发射器一类的支援火器。班用机枪的地位只不过是步兵班里边的支援一下而已,地位不高。
把自动步枪的枪管加厚,而其他部分也作出相应的修改,这就成了班用机枪,中国、苏俄就是这么干的。
从技术路线上来说,中俄都是属于重枪管自动步枪的路数,而美军则是轻量化通用机枪的路线,这个有一个装备习惯的问题,美军在换装M249之前,步兵班里边用的就是M60,所以美军走轻量化通用机枪的路线也是习惯使然。而中苏方面走重枪管自动步枪这个路线也是有各自的考虑,苏联方面是为了追求步兵武器的通用化,也就是枪组化,这样在组织生产、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在苏联计划的大规模战争中,步兵武器就是低值易耗品,自然是越便宜越好,步兵武器枪组化就是和这种理念十分贴合,所以苏联也就走了这条路线。
美国和俄国现在还保留着7.62通用机枪,作战的时候这些通用机枪通常会加强到步兵班,等于步兵班有一挺重机枪,所以班用机枪实际上地位很低。
中国军队对于步兵武器重量的要求非常高,象67式机枪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重量太大,但是这是和苏联的PKM比,苏联那货本身就是最轻的通用机枪,谁和他比重量都是重量太大。
中国的考虑和苏联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中国还有自己的考虑。解放军的机械化程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低,当时解放军的机械化程度只相当于苏德二战后期的水平,也就还存在着大量的徒步部队,这样对于步兵武器的重量要求非常严格,这个没有办法,本身亚洲人的身体就比较小,负重能力不如白种人,武器太重真的是背不动,而轻量化通用机枪的重量太重了,M249装满弹药的重量也有10公斤左右,对于徒步步兵太重了,这几年美军在中东地区对于M249的重量问题也是牢骚不断,特别是机枪手,一个是跟不上步兵班的行动,还有一个是由于重量太大,机枪手的行动迟缓,很容易就成了对方的“重点照顾对象”。所以,中国的班用机枪也是使用重枪管自动步枪这个路线,不过中国的班用机枪通常使用75发弹鼓作为供弹具,而苏俄的班用机枪一般是45发长弹匣供弹,这个是中国的班用机枪地位比美俄还是要高一点,美国和俄国的火力排都有7.62机枪,这些7.62机枪作战的时候通常会加强到班,这样班用机枪就是一个打杂的,而中国现在没有合适的7.62机枪,而12.7这种家伙太重了,而且人也太多,所以步兵班里的机枪承担的火力支援任务也就更重一些,所以对于火力持续性的要求也就要比苏俄的机枪要高一些,所以也就要用大容量的供弹具。
标准的M249是使用200发弹链箱,但是这几年的大量的使用的是100发柔性弹链箱,毕竟200子弹也是太重了。
美军对于武器的重量不是很敏感,美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拥有大量的机动工具,各种武器往上边一扔就可以走了,用不着人背肩扛,而中国原来可没有这条件,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解放军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有放宽步兵武器重量和可靠性试验条件的呼声了。
班用机枪泼水这种事其实就是在影视剧里边常见,真的打起来,班用机枪就是要不断的转移阵地。如果是主要以徒步运动为主的话,中国和俄国的机枪更合适,毕竟重量轻,能够迅速运动。而美军的火力持续性更好,但是运动起来费劲特别是徒步运动的时候。至于射程、精度、杀伤力这些指标,这三种其实都差不多,就看自身的装备体系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美军事实力比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美军事实力比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足协杯决赛比分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利物浦1415...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nba主题曲fi...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10世界杯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特乌斯欧冠预...